目录:
1、婺源传统民居现存的木雕
2、一是人物典故题材
3、如《三顾茅庐《文王访贤《五子登科《九世同堂《桃园三结义》等
4、承志堂的梁托和垂花柱上的木雕狮子
5、诸葛亮见刘备三次前来是诚心诚意
6、整幅木雕作品构图饱满
婺源古属徽州地区,至今仍然存有大量体量完整、设施完善的明清古建,其古朴敦厚的建筑风貌与山水旖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惟妙惟肖。
婺源传统民居现存的木雕
婺源传统民居现存的木雕,从审美、实用价值等角度来表达乡土思想和朴素情感,蕴含古徽州社会变革、礼制、宗法制度和经济政治状况等鲜明的特征,传递出特有的艺术情趣和文化内涵等。
一是人物典故题材
一是人物典故题材,常常通过文学戏曲、历史故事的经典案例教化后人。
如《三顾茅庐《文王访贤《五子登科《九世同堂《桃园三结义》等
如《三顾茅庐《文王访贤《五子登科《九世同堂《桃园三结义》等。二是动植物形象题材,大多通过对自然景物刻画借喻表达。常用的植物有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树、荷花、桃树、瓜果等;动物则有鹿、龟、鹤、鼠、龙、凤、虎、狮等。三是博古器物题材,主要表达生活的情趣。有花瓶、壶、罐、盒、炉、斗,往往配以元宝、如意、古钱、八宝、文房四宝等。四是几何纹饰字符,主要有方形、圆形、菱形、回纹、三角形、六角形云纹、冰裂纹、寿纹等,常以"卐"和"回"字纹的几何图案做辅助性装饰图案骨骼"回"字纹样象征着连绵不断,文化特点内涵周而复始,装饰特点生命的轮回"卐"字纹四端作四方连续展开,形成连绵不断的锦文,俗称"万字不到头,取长久不断之吉祥寓意。婺源木雕工匠根据宅主选定的题材在木构件上构思雕刻纹样,通过锯、挖、雕、刻、磨等技法表现内容,往往根据不同的难度施以浮雕、透雕和圆雕等表现形式。浮雕运用最为普遍,装饰特点依据雕刻深度分为浅浮雕、中浮雕和高浮雕,宁波装饰公司在雕刻运用过程中通常被综合运用,以强调主次,加强观赏性。如江湾萧江宗祠,其梁架上的人物故事采用高浮雕,及特点内涵两侧的卷草图案采用浅浮雕,梁底和雀替采用中浮雕,合理区别主次关系,强调高浮雕的故事性和浅浮雕的装饰性,体现较好的虚实与节奏。透雕常用于门窗隔扇,具有通风和采光的功能,使得内外空间相互交融;门扇的腰板是人们视线最容易被吸引的地方,木雕装饰特点采用浮雕和透雕组合具有很好的装饰性。思溪村承志堂的"百寿花厅,其门扇腰板用各种字体的"寿"字雕刻而成,精美至极。
承志堂的梁托和垂花柱上的木雕狮子
承志堂的梁托和垂花柱上的木雕狮子,特点内涵形态造型生动、活灵活现,又能起到支撑作用。俞氏宗祠挑檐的垂花柱,雕刻成花篮纹样,体积感强。婺源传统民居木雕,既能满足视觉上的装饰性,又具备建筑构件本身的实用性,造型敦实大方,装饰特点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社会主流文化,婺源木雕装饰特点本质上,徽州"新安文化"与其有很多"异曲同工"思想交集,婺源木雕在精神内质上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备徽州区域文化特性的主题。一是,以"忠、孝、节、义"为首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涵,形成了婺源木雕的精神构架。类似于"岳母刺字"卧冰取鱼"苏武牧羊"和"杨家将"等广泛性代表的画面,为社会各阶层树立了效行的榜样。二是"忍让"与"恩荣"类以"忍让求全"和"纪功颂德"为主的形式表达,也构成了婺源木雕的精神代表"百忍图"郭子仪上寿"等作品充分表达了徽人"以忍求全"和对"官高位显"富贵长寿"的追求膜拜。三是以"崇王"为主流题材的装饰,表现尧帝、舜帝和周文王等古代圣王的孝道,推崇儒家的"以孝为先"思想,通过对诸如"尧舜禅让"鼓腹而歌"和"文王让贤"等故事情节的描述,文化特点内涵装饰特点制礼作乐,将古代典章制度推向高峰。四是"冠礼"与"读书及第"要求下的"崇文、追求"中举及第"与"入仕为官"的封建官本位思想,也构成了婺源人的精神追求"冠带传流"弹冠相庆"寒窗苦读"与"状元游街"等木雕作品也成了婺源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婺源木雕除了视觉上供人审美愉悦,也成了儒家思想教化的一种符号,无时无刻不对婺源人们进行精神内质的陶冶浸染。婺源木雕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一,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宗族观念至上和道家素玄相间的美学思想的影响。由于古徽州处于"程朱理学"文化氛围之中,古村落布局、建筑规划及建筑装饰都体现了儒学和理学的文化底蕴。以"礼、仁"和"忠、孝、节、义"为本质的儒家文化同样是婺源明清时期的社会主流文化,婺源地区自古文风昌盛,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流派"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的故乡,理学强调"格物致新"既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立,重视民族气节和德行,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写实的表现方式,是指将具体情节直观表现,装饰美观,直入主题,表现主人品位,大多采用典故作为雕刻内容,以达到教化之功效。木雕《三顾茅庐,描述了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英雄人物,为了成就事业,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前两次去都未能谋面,特点内涵第三次诸葛亮在午休,装饰特点艺术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觉得诸葛亮不懂礼仪,便很生气。
诸葛亮见刘备三次前来是诚心诚意
诸葛亮见刘备三次前来是诚心诚意,便答应刘备辅佐其宏图大业。
整幅木雕作品构图饱满
整幅木雕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表情丰富,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教育后人要锲而不舍地做事,要礼贤下士待人。借喻的表现方式,是指用"托物言志"的暗喻,含蓄的表达,婺源木雕装饰特点看似与儒家文化无关,但这类作品提升了木雕的品位,使其不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文化特点内涵具有更多精神蕴含其中。如思溪村承志堂的木雕梁拖《洁莲图》通过自然的莲花和荷叶的组合,表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警示后代做人要清正廉洁。受古徽州传统宗族"落叶归根"的观念影响,商人生意成功、读书人功名成就,都要回到故乡修建宅院、捐建祠堂,光宗耀祖。因婺源山区土地局限,宅院规模受到制约,装饰特点他们更愿意把财力和注意力放在建筑装饰上,用精雕细琢的木雕刻来抒发才智情感。当地人宗族传统观念较强,村落多以宗族聚居,祭祀、议事、奖罚事务,一并在在祠堂举办,祠堂是宗族核心,等级最高,婺源木雕装饰特点所以审美要求也高,木构件雕刻工艺必须精巧"俞氏宗祠"的梁枋明清时期,婺源地区的商人基本垄断了整个中国的茶叶和木材生意,延村、思溪是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茶叶和木材集散地。汪口的码头是古徽州着名的水路码头,是婺源的木材和茶叶出入的必经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战略地位,汪口村也不乏巨贾。汪口村的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1116平方米,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是婺源现存有名的古建筑,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两侧建有花园。俞氏宗祠的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驼峰、雀替等建筑构件都精雕细琢,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被誉为"木雕宝库。显示了当地人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进一步反映了婺源民居木雕刻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婺源传统民居常为厅堂、天井和厢房的上下两层合院式结构,与房屋两侧高起的马头墙错落对比,户内以天井为中心形成内部开放的院落,天井既起到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又与厅堂相通。天井周围的木雕受光线照射,梁架、雀替、围栏等处的木雕在光线的作用下与建筑融为一体。装饰上强调空间为"主"的特性,木雕作为衬托的辅助元素,表现在其多变化的形式语言上,符合道家的"空间为主,形式为辅"的思想,同时,这与中国建筑理论上强调"空间至上"的要求是一致的。婺源木雕质朴典雅,作为传统民居装饰,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几乎为"清水雕,木质表面不施色,涂上的天然桐油或蜂蜡起防腐作用,整体古朴自然。这既顾及到中国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对用色有严格的限制,又能够追求文人淡雅的精神品位。老子提到"见素抱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素一般指白色或无色、天然色,玄为黑色"白"与"黑"都与宇宙的本质相连。婺源木雕所用的材料皆保留天然纹理,与建筑是砖瓦的黑色材质相互映衬,彰显了道家素玄相间的审美要求。概言之,婺源木雕是由于徽商"官、儒、商"三位一体的文化情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建筑装饰艺术,具备鲜明的儒学内容、道家"虚实相融"的形式空间和"素玄相间"的美学思想,文化特点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性和审美元素。婺源木雕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集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形式题材和高端的艺术价值于一体,用朴素的材质、纹理之躯,述说着婺源人们悠长的历史记忆。当前,特点内涵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婺源传统民居现存的木雕的研究,糅合儒家文化、传统观念和民间审美,结合现代审美习惯,宁波装饰公司从审美、实用价值等角度来表达乡土思想和朴素情感,可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